數字技術和文化產業的發展趨勢必然是日益融合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科學技術的持續發展,文化產業和數字技術的融合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6月,中國網站數量544萬,網民規模達到8.02億,其中網絡視頻用戶6.09億,網絡游戲、網絡直播和網絡文學用戶規模都超過4億。
與這些很“大”的數字相比,還有一些人們生活中常見的現象更容易讓人對數字文化產業產生直觀感受:在網絡、電視乃至電影院中,IP改編作品都異常火爆;各種大小屏幕上,網絡小說、手機動漫占據了人們大多數的低頭時間,甚至還“火”到了外國,成為文化貿易新的生力軍。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立國的根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數字就意味著技術,現在的科技很大程度上是用數字技術、通信技術、互聯網、云計算等東西來承載的。文化和科技相結合,成為今天我們文化傳播、文化表達的一個載體。”
“動漫游戲、網絡文學、網絡音樂、網絡視頻等數字文化產品擁有廣泛的用戶基礎,與百姓生活越來越密切,目前已經成為群眾文化消費的主產品。”文化與旅游部產業發展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文化產業的數字化,離不開技術的強力支撐。相較于4G,5G帶來的變化不僅是速率的提升,更是媒介生態的革命,將會觸發數字創意產業的業態創新與生態蛻變。在不久的將來5G商用以后,我國文化資源的數字化發展將再上新臺階。
據了解,5G具有低延時、高可靠性、低功耗的特點,已經不再是一個單一的無線接入技術。根據《藍皮書》分析,5G將為數字化文化資源建立高速信息通路,促進數字化生產要素與產品的高效流通,推動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構建全新的基于數字化的廣泛連接的數字創意生態系統。
一輛中國電信的5G信號試點車出現在烏鎮街頭,5G設備連接該網絡的網速可達到驚人的每秒1.7Gb。如此高速的網絡出現在人們身邊,讓人們對文化資源的數字化充滿了想象。
數字化技術能夠輕易突破文化資源的形態與空間局限,隨著以5G為代表的高速移動通信技術的應用,以及虛擬現實、增強現實、8K視頻等技術的發展,未來人們可以通過移動智能終端,身臨其境地體驗不同類別的文化資源。
數字化技術能夠輕易突破文化資源的形態與空間局限,隨著以5G為代表的高速移動通信技術的應用,以及虛擬現實、增強現實、8K視頻等技術的發展,未來人們可以通過移動智能終端,身臨其境地體驗不同類別的文化資源。
據統計,2017年我國數字經濟總量達到27.2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超過20.3%,顯著高于GDP增速,占GDP比重達到32.9%。“數字經濟已成為近年來帶動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2017年我國數字經濟對GDP的貢獻為55%,接近甚至超越了某些發達國家水平,數字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斷提升。”高翔說。
據《藍皮書》顯示,數字經濟與創意產業的結合、文化與科技的緊密聯系,是中國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戰略的顯著特征。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曉明將中國目前的文化創意產業政策劃分為三個階段:2000—2005年注重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文化機構的商業活動發展,推進信息產業與媒體融合;2006—2010年承認文化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增加文化貿易往來,提高經濟實力與軟實力;2011—2015年計劃將文化對中國國民經濟的貢獻從2.6%提高至5%,并提高文化創意產業的生產能力以滿足日益成熟的國內文化市場消費需求和出口潛力。
“2017年,‘互聯網+文化’的文化信息傳輸服務規模接近8000億元,增速高達34.6%,遠遠高于文化產業總體增速12.8%。”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曾繁文認為,“文化科技相互融合的業態成了增長最快的產業門類,數字技術和文化產業的發展趨勢必然是日益融合的。”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