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海鮮市場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
產業洞察 2023-10-30 08:33:24 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
海鮮是指生活在海洋或淡水中的動物或植物,主要包括魚類、甲殼類、軟體類、藻類等。海鮮作為一種重要的食品來源,具有營養豐富、口感鮮美、健康安全等特點,受到廣大消費者的喜愛。本文將從中國海鮮市場的規模、結構、競爭、消費、出口等方面,對2023年海鮮市場的現狀及發展趨勢進行分析。

一、中國海鮮市場規模
根據艾媒網的數據1,2015-2022年中國水產品總產量逐年遞增,2022年達6868.78萬噸。其中,海洋水產品產量占比約為60%,淡水水產品產量占比約為40%。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水產品生產國和消費國,水產品產量占全球總產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2023年,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中國水產品生產和消費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沖擊。一方面,水產品養殖和捕撈受到了人員流動限制、物資供應不足、市場需求下降等因素的制約;另一方面,水產品加工和貿易受到了國內外疫情防控措施、物流運輸障礙、貿易摩擦等因素的影響。據預測,2023年中國水產品總產量將有所下降,約為6600萬噸左右。
二、中國海鮮市場結構
中國海鮮市場主要由捕撈業、養殖業、加工業、貿易和流通業、服務業等組成。其中,養殖業是中國海鮮市場的主體,占據了市場的大部分份額。根據艾媒網的數據1,2022年中國水產品養殖產量為5139.86萬噸,占總產量的74.8%;水產品捕撈產量為1728.92萬噸,占總產量的25.2%。
在養殖業中,淡水養殖是主要形式,占據了養殖產量的近七成。根據艾媒網的數據1,2022年中國淡水養殖產量為3586.67萬噸,占養殖產量的69.8%;海洋養殖產量為1553.19萬噸,占養殖產量的30.2%。在淡水養殖中,以魚類為主要品種,占據了淡水養殖產量的近九成。根據艾媒網的數據1,2022年中國淡水養殖魚類產量為3179.29萬噸,占淡水養殖產量的88.6%;其他淡水養殖品種(如蝦類、蟹類、貝類等)產量為407.38萬噸,占淡水養殖產量的11.4%。在海洋養殖中,以貝類為主要品種,占據了海洋養殖產量的近七成。根據艾媒網的數據1,2022年中國海洋養殖貝類產量為1065.17萬噸,占海洋養殖產量的68.6%;其他海洋養殖品種(如魚類、蝦類、藻類等)產量為487.02萬噸,占海洋養殖產量的31.4%。
在加工業中,以冷凍品為主要形式,占據了加工產量的近六成。根據艾媒網的數據1,2022年中國水產品加工總產量為2400.6萬噸,其中冷凍品產量為1400.3萬噸,占加工產量的58.3%;其他水產品加工品(如鮮活品、干制品、腌制品等)產量為1000.3萬噸,占加工產量的41.7%。
在貿易和流通業中,以國內銷售為主要方向,占據了銷售額的近九成。根據艾媒網的數據1,2022年中國水產品銷售總額為10140億元,其中國內銷售額為9000億元,占銷售額的88.8%;出口銷售額為1140億元,占銷售額的11.2%。在國內銷售中,以生鮮水產品為主要形式,占據了國內銷售額的近七成。根據艾媒網的數據1,2022年中國生鮮水產品國內銷售額為6300億元,占國內銷售額的70%;其他水產品國內銷售額(如冷凍品、干制品、腌制品等)為2700億元,占國內銷售額的30%。在出口銷售中,以水產品加工品為主要形式,占據了出口銷售額的近八成。根據艾媒網的數據1,2022年中國水產品加工品出口銷售額為900億元,占出口銷售額的78.9%;其他水產品出口銷售額(如生鮮水產品、干制品、腌制品等)為240億元,占出口銷售額的21.1%。
在服務業中,以餐飲業為主要形式,占據了服務收入的近九成。根據艾媒網的數據1,2022年中國水產品服務總收入為4000億元,其中餐飲業收入為3600億元,占服務收入的90%;其他服務業收入(如旅游業、休閑業、教育培訓業等)為400億元,占服務收入的10%。
三、中國海鮮市場競爭
中國海鮮市場競爭格局較為分散,沒有形成明顯的寡頭壟斷。根據艾媒網的數據1,2022年中國水產品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共有1136家,其中捕撈企業有64家,養殖企業有722家,加工企業有350家。這些企業分布在全國各地區和沿海省份,并且各有其特色和優勢。例如,在捕撈企業中,有以遠洋捕撈為主要業務的中國遠洋漁業股份有限公司;在養殖企業中,有以淡水養殖為主要業務的湛江國聯水產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在加工企業中,有以冷凍品加工為主要業務的廣東恒興集團有限公司等。
中國海鮮市場競爭也呈現出多元化和細分化的特點。隨著消費者對海鮮品質的需求和偏好不斷提高,海鮮市場也出現了不同的細分領域和消費場景,如生態養殖、有機認證、品牌連鎖、電商平臺、社區團購、外賣配送、自助海鮮市場等。這些細分領域和消費場景為海鮮市場的競爭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也促進了海鮮市場的創新和變革。
四、中國海鮮市場消費
中國海鮮市場消費呈現出多樣化和個性化的特點。根據艾媒網的數據,2022年中國水產品人均消費量為48.7公斤,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中國消費者對海鮮的喜好和需求因地區、季節、文化、收入等因素而異,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消費習慣和偏好。例如,在沿海地區,消費者更傾向于選擇新鮮的海洋水產品,如魚類、蝦類、蟹類等;在內陸地區,消費者更傾向于選擇冷凍或干制的淡水水產品,如魚類、貝類、藻類等。在春節期間,消費者更傾向于選擇高檔的海鮮品種,如龍蝦、鮑魚、海參等;在平時,消費者更傾向于選擇經濟實惠的海鮮品種,如草魚、帶魚、小黃魚等。在南方地區,消費者更傾向于選擇清蒸或煮湯的海鮮烹飪方式;在北方地區,消費者更傾向于選擇炸或烤的海鮮烹飪方式。
中國海鮮市場消費也呈現出健康化和環保化的特點。根據艾媒網的數據,2022年中國水產品安全合格率達到99.8%,水產品質量監管體系不斷完善。中國消費者對海鮮的安全性和營養性越來越重視,對海鮮的來源、成分、加工方式等有更高的要求。同時,中國消費者對海鮮的環境影響也越來越關注,對過度捕撈、非法養殖、污染排放等有更強的抵制。因此,中國海鮮市場出現了一些符合健康和環保理念的新型產品和服務,如生態養殖、有機認證、綠色包裝、回收利用等。
五、中國海鮮市場發展趨勢
展望未來,中國海鮮市場將面臨一些機遇和挑戰。一方面,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水產品需求將保持穩定增長,尤其是對高品質、高附加值的水產品需求將更加旺盛。另一方面,隨著國內外疫情防控形勢的變化和國際貿易環境的復雜化,中國水產品生產和流通將面臨一些不確定性和風險,尤其是對出口依賴度較高的水產品企業將面臨更大的壓力。
為了應對這些機遇和挑戰,中國海鮮市場需要進行一些改革和創新。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 加強水產品資源的保護和管理,優化水產品產業的結構和布局,提高水產品產業的效率和質量,實現水產品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 加快水產品加工和貿易的轉型升級,推動水產品加工和貿易的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提升水產品加工和貿易的競爭力和創新力。
- 豐富水產品消費的形式和內容,滿足消費者的多元化和個性化的需求,提升消費者的體驗和滿意度,培育水產品消費的文化和品牌。
- 強化水產品服務的功能和價值,拓展水產品服務的領域和范圍,提高水產品服務的專業性和貼心性,構建水產品服務的生態和平臺。
總之,中國海鮮市場是一個充滿活力和潛力的市場,也是一個面臨變革和挑戰的市場。只有不斷適應市場的需求和變化,不斷創新市場的產品和服務,才能把握市場的機遇和發展。

一、中國海鮮市場規模
根據艾媒網的數據1,2015-2022年中國水產品總產量逐年遞增,2022年達6868.78萬噸。其中,海洋水產品產量占比約為60%,淡水水產品產量占比約為40%。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水產品生產國和消費國,水產品產量占全球總產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2023年,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中國水產品生產和消費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沖擊。一方面,水產品養殖和捕撈受到了人員流動限制、物資供應不足、市場需求下降等因素的制約;另一方面,水產品加工和貿易受到了國內外疫情防控措施、物流運輸障礙、貿易摩擦等因素的影響。據預測,2023年中國水產品總產量將有所下降,約為6600萬噸左右。
二、中國海鮮市場結構
中國海鮮市場主要由捕撈業、養殖業、加工業、貿易和流通業、服務業等組成。其中,養殖業是中國海鮮市場的主體,占據了市場的大部分份額。根據艾媒網的數據1,2022年中國水產品養殖產量為5139.86萬噸,占總產量的74.8%;水產品捕撈產量為1728.92萬噸,占總產量的25.2%。
在養殖業中,淡水養殖是主要形式,占據了養殖產量的近七成。根據艾媒網的數據1,2022年中國淡水養殖產量為3586.67萬噸,占養殖產量的69.8%;海洋養殖產量為1553.19萬噸,占養殖產量的30.2%。在淡水養殖中,以魚類為主要品種,占據了淡水養殖產量的近九成。根據艾媒網的數據1,2022年中國淡水養殖魚類產量為3179.29萬噸,占淡水養殖產量的88.6%;其他淡水養殖品種(如蝦類、蟹類、貝類等)產量為407.38萬噸,占淡水養殖產量的11.4%。在海洋養殖中,以貝類為主要品種,占據了海洋養殖產量的近七成。根據艾媒網的數據1,2022年中國海洋養殖貝類產量為1065.17萬噸,占海洋養殖產量的68.6%;其他海洋養殖品種(如魚類、蝦類、藻類等)產量為487.02萬噸,占海洋養殖產量的31.4%。
在加工業中,以冷凍品為主要形式,占據了加工產量的近六成。根據艾媒網的數據1,2022年中國水產品加工總產量為2400.6萬噸,其中冷凍品產量為1400.3萬噸,占加工產量的58.3%;其他水產品加工品(如鮮活品、干制品、腌制品等)產量為1000.3萬噸,占加工產量的41.7%。
在貿易和流通業中,以國內銷售為主要方向,占據了銷售額的近九成。根據艾媒網的數據1,2022年中國水產品銷售總額為10140億元,其中國內銷售額為9000億元,占銷售額的88.8%;出口銷售額為1140億元,占銷售額的11.2%。在國內銷售中,以生鮮水產品為主要形式,占據了國內銷售額的近七成。根據艾媒網的數據1,2022年中國生鮮水產品國內銷售額為6300億元,占國內銷售額的70%;其他水產品國內銷售額(如冷凍品、干制品、腌制品等)為2700億元,占國內銷售額的30%。在出口銷售中,以水產品加工品為主要形式,占據了出口銷售額的近八成。根據艾媒網的數據1,2022年中國水產品加工品出口銷售額為900億元,占出口銷售額的78.9%;其他水產品出口銷售額(如生鮮水產品、干制品、腌制品等)為240億元,占出口銷售額的21.1%。
在服務業中,以餐飲業為主要形式,占據了服務收入的近九成。根據艾媒網的數據1,2022年中國水產品服務總收入為4000億元,其中餐飲業收入為3600億元,占服務收入的90%;其他服務業收入(如旅游業、休閑業、教育培訓業等)為400億元,占服務收入的10%。
三、中國海鮮市場競爭
中國海鮮市場競爭格局較為分散,沒有形成明顯的寡頭壟斷。根據艾媒網的數據1,2022年中國水產品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共有1136家,其中捕撈企業有64家,養殖企業有722家,加工企業有350家。這些企業分布在全國各地區和沿海省份,并且各有其特色和優勢。例如,在捕撈企業中,有以遠洋捕撈為主要業務的中國遠洋漁業股份有限公司;在養殖企業中,有以淡水養殖為主要業務的湛江國聯水產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在加工企業中,有以冷凍品加工為主要業務的廣東恒興集團有限公司等。
中國海鮮市場競爭也呈現出多元化和細分化的特點。隨著消費者對海鮮品質的需求和偏好不斷提高,海鮮市場也出現了不同的細分領域和消費場景,如生態養殖、有機認證、品牌連鎖、電商平臺、社區團購、外賣配送、自助海鮮市場等。這些細分領域和消費場景為海鮮市場的競爭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也促進了海鮮市場的創新和變革。
四、中國海鮮市場消費
中國海鮮市場消費呈現出多樣化和個性化的特點。根據艾媒網的數據,2022年中國水產品人均消費量為48.7公斤,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中國消費者對海鮮的喜好和需求因地區、季節、文化、收入等因素而異,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消費習慣和偏好。例如,在沿海地區,消費者更傾向于選擇新鮮的海洋水產品,如魚類、蝦類、蟹類等;在內陸地區,消費者更傾向于選擇冷凍或干制的淡水水產品,如魚類、貝類、藻類等。在春節期間,消費者更傾向于選擇高檔的海鮮品種,如龍蝦、鮑魚、海參等;在平時,消費者更傾向于選擇經濟實惠的海鮮品種,如草魚、帶魚、小黃魚等。在南方地區,消費者更傾向于選擇清蒸或煮湯的海鮮烹飪方式;在北方地區,消費者更傾向于選擇炸或烤的海鮮烹飪方式。
中國海鮮市場消費也呈現出健康化和環保化的特點。根據艾媒網的數據,2022年中國水產品安全合格率達到99.8%,水產品質量監管體系不斷完善。中國消費者對海鮮的安全性和營養性越來越重視,對海鮮的來源、成分、加工方式等有更高的要求。同時,中國消費者對海鮮的環境影響也越來越關注,對過度捕撈、非法養殖、污染排放等有更強的抵制。因此,中國海鮮市場出現了一些符合健康和環保理念的新型產品和服務,如生態養殖、有機認證、綠色包裝、回收利用等。
五、中國海鮮市場發展趨勢
展望未來,中國海鮮市場將面臨一些機遇和挑戰。一方面,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水產品需求將保持穩定增長,尤其是對高品質、高附加值的水產品需求將更加旺盛。另一方面,隨著國內外疫情防控形勢的變化和國際貿易環境的復雜化,中國水產品生產和流通將面臨一些不確定性和風險,尤其是對出口依賴度較高的水產品企業將面臨更大的壓力。
為了應對這些機遇和挑戰,中國海鮮市場需要進行一些改革和創新。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 加強水產品資源的保護和管理,優化水產品產業的結構和布局,提高水產品產業的效率和質量,實現水產品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 加快水產品加工和貿易的轉型升級,推動水產品加工和貿易的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提升水產品加工和貿易的競爭力和創新力。
- 豐富水產品消費的形式和內容,滿足消費者的多元化和個性化的需求,提升消費者的體驗和滿意度,培育水產品消費的文化和品牌。
- 強化水產品服務的功能和價值,拓展水產品服務的領域和范圍,提高水產品服務的專業性和貼心性,構建水產品服務的生態和平臺。
總之,中國海鮮市場是一個充滿活力和潛力的市場,也是一個面臨變革和挑戰的市場。只有不斷適應市場的需求和變化,不斷創新市場的產品和服務,才能把握市場的機遇和發展。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