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人工智能自適應學習系統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一)人工智能自適應學習系統建設項目建設背景
近年來在線學習方式已逐漸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未來隨著在線教育技術的持續升級、在線學習產品的不斷豐富,將推動在線教育市場規模進一步增長。與傳統在校教育模式相比,在線教育不僅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且具備高效率、低門檻、成本節約和師資豐富等特征。隨著互聯網+模式的持續推進,眾多在線教育平臺不斷崛起,市場需求穩健增長。
受新冠病毒疫情的影響,在線教育已得到市場化大規模的普及,在線教學及線上培訓獲得了市場的普遍認可,在線教育的體驗式效果已逐漸顯現,更多人接受線下轉線上,獲客成本高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越來越多的中小學學生開始使用遠程交流工具以及互聯網課堂產品進行網絡學習,部分學校開設直播課程,直播工具及教學資源和內容的需求大幅增長。行業原本發展所面臨的家長觀念的接受程度以及學生網絡授課管理方面的問題在各學校統一有序的組織管理下得到了良好的解決。同時,疫情下在線教育的大規模推行,使更多家庭配備了在線學習的基礎支持設備,未來在線教育在補充學生課內教學和課外輔導方面的應用將進一步加強,線上滲透率將加速提升。
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促使在線教育平臺相繼發力智能教育,智能作業批改、人臉識別技術、智能老師等基于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已經運用到在線教育的多元場景中。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的發展,在線教育平臺將逐漸為用戶建立專屬學習模型,提供量身定制的學習規劃與訓練,幫助學生更合理地規劃學習進程,實現因材施教,推動個性化教育的普及與發展。
(二)人工智能自適應學習系統建設項目基本情況
1、項目建設內容
本項目結合公司中長期規劃和業務布局,基于公司在智能教學領域的研究成果,以在線虛擬智能教師替代真人教師在線教學,為廣大學生提供智能教學服務。
本項目的建設包括以下內容:重點開展個性化教學、教師四維重建、教育知識圖譜和教學特色語音合成等關鍵技術研究;通過智能教師運營云平臺融合多項關鍵智能技術,打造虛擬智能教師,并針對智能教師的運營管理提供支撐,實現智能教師個性化定義、四維重建、在線授課、多模態交互和運營管理等,向在線教學應用等場景輸出智能教師及匹配的教學方法和內容;實現在線教學全流程,打通學生與智能教師溝通渠道,支撐在線備課、排課、授課、測評、推薦等教學環節,通過大數據分析和智能訓練,描繪學生個性數字畫像(學情及學習風格分析等),并使每個學生與教學方法及內容的智能匹配,實現在線個性化學習。
2、項目實施主體及實施地
本項目的實施主體為深圳市方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實施地在深圳。
3、項目建設周期
本項目建設周期為 36 個月,項目進度計劃內容包括房屋租賃、裝修費用、軟硬件采購、技術研究與平臺建設、IP 投入、推廣運營費等。
4、投資估算
本項目總投資額 71,698.62 萬元,其中自有資金投入 11,030 萬元,募集資金投入 60,668.62 萬元(其中:前次募集資金變更投入 15,668.62 萬元,本次募集資金投入 45,000.00 萬元),項目預算投資明細如下:
三、項目建設的必要性
(一)項目建設的必要性
1、在線教育迎來歷史性發展機遇
2020 年春節以來,隨著新冠病毒疫情在中國及全球的爆發,在線教學的需求急劇增長,根據教育部所號召的“停課不停學”,學校將部分線下課程轉為線上教學,在線教育的體驗式效果逐漸顯現,得到市場的普遍認可和接受。
鑒于國家從政策層面不斷發文支持互聯網教育及教育信息化的發展,以及消費群體逐漸向熟悉互聯網技術應用的 80 后及 90 后父母轉化,市場對學生互聯網在線教育的態度更為開放,未來中小學在線教育市場發展前景廣闊。同時,5G全面商用即將實現,對在線教育的技術水平將帶來大幅提升。4G 催生了較多直播平臺,線上教育的模式出現較大變化,由原來的錄播演變為現在的直播,由教師的單向傳播知識轉變為現在的同步互動。隨著 5G 時代的到來,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將更加“智慧化”,基于移動寬帶增強、超高可靠、超低時延通信、大規模物聯網應用場景的拓寬,曾經諸多難以實現的技術壁壘會被打破,“人工智能+教育”的普及程度將更高,且應用場景將更加“智慧化”。
在線教育即將迎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公司緊跟行業發展趨勢提前市場布局,人工智能自適應學習系統建設項目有利于提升公司的市場競爭力。
2、有助于提升公司盈利能力與可持續發展能力
公司成立至今一直專注于中小學同步教育產品的研發、設計、銷售及持續服務,為廣大的中小學教師與學生提供優質、同步、配套的教育軟件及互聯網在線全面系統服務。公司憑借多年積累的信息技術優勢,對教學、管理、學科深入融合及教育教學需求的深刻理解,運用移動互聯、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建立了先進的資源管理運營平臺,有效的教學方法和信息技術有機結合,一方面為廣大師生和家長提供常態化的課前課后服務,讓教育管理者及老師提升管理及教學效率,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技術手段改善地域差別帶來的教學資源不均衡的問題。公司為中小學學校提供貫穿課前課中課后管理的實用智慧教學平臺、教學評測系統等信息化一體化解決方案,幫助教師自我提升教學水平和優化教學過程、提高備課效率及信息化教學能力;公司為學生提供多維交叉服務的專業應用的集群化 APP,覆蓋中小學語文、數學、英語等多個學科。公司在中小學同步教育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管理和市場經驗,致力于以信息化技術豐富區域、學校的管理手段及創新管理方式、提升教育質量、提高學生學習能力,不斷推進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
人工智能自適應學習系統建設項目結合公司中長期規劃和業務布局,基于公司在智能教學領域的研究成果,以在線虛擬智能教師替代真人教師在線教學,項目的實施將進一步為公司帶來新的盈利增長點,有利于提升公司盈利能力與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公司項目建設的可行性分析
1.政策支持
受國家對教育重視的影響,我國在線教育的發展迎來了較多的政策紅利。《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強調要“加快終端設施普及,推進數字化校園建設,實現多種方式接入互聯網”。在國家教育信息化工程的規劃中,明確提出要提高中小學每百名學生擁有計算機臺數,逐步實現中小學每個班級均能開展多媒體教學。
2017 年 7 月,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利用智能技術加快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方法改革,構建包含智能學習、交互式學習的新型教育體系。開展智能校園建設,推動人工智能在教學、管理、資源建設等全流程應用。開發立體綜合教學場、基于大數據智能的在線學習教育平臺。開發智能教育助理,建立智能、快速、全面的教育分析系統。
2018 年 4 月,教育部發布《教育信息化 2.0 行動計劃》,提出要到 2022 年基本實現“三全兩高一大”的發展目標。其中,“三全”指教學應用覆蓋全體教師、學習應用覆蓋全體適齡學生、數字校園建設覆蓋全體學校;“兩高”指信息化應用水平和師生信息素養普遍提高;一大指建成“互聯網+教育”大平臺。教育信息化從 1.0 時代進入 2.0 時代。
2019 年 9 月,教育部等十一部門發布《關于促進在線教育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到 2020 年,在線教育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大幅提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更加廣泛,資源和服務更加豐富,在線教育模式更加完善。到 2022 年,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實現深度融合,在線教育質量不斷提升,資源和服務標準體系全面建立,發展環境明顯改善,治理體系更加健全,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初步構建,學習型社會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2.市場基礎
(1)在線教育產業市場龐大: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在京發布第 44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 報告》,截至 2019 年 6 月我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 2.32 億,較 2018 年底增長 3,122 萬,占網民整體的 27.20%。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