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農業經濟市場分析及可持續發展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什么是特色農業——特色農業是指各區域以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為主要目標,憑借各具特色的農業資源,獨特的農產品加工技術手段,開發出具有區域特色和較高市場競爭力的農產品并進行產業化生產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這一生產經營模式中,特色農業資源是基礎,特色農產品生產或加工產業是依托,特色農產品是核心,而農產品市場是實現價值的重要場所。
我國對特色農業的探索與實踐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研究方向為特色農業的發展模式及國外特色農業的發展經驗。在我國建立以特色農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為前提的市場化、技術化、產品化和標準化的新型農業體系,以抵御在短期內相對“質優價低”的國外農產品對中國產品的沖擊和中長期內以“新、特、奇”的中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開拓一條新路。
當代中國農業現狀及發展特色農業的必要性
近年來,農民“增產減收”問題成為農業面臨的主要困境之一,農業產業結構與市場需求結構的矛盾所帶來的壓力,入世后國外農產品的競爭壓力和農業長期過度開發生產引起的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是中國農業面臨的四大壓力。而特色農業正是應“壓”而生的農業經濟新課題,是目前中國農業“自我解壓”的有效途徑和手段。
1、中國農業兩大難題與發展特色農業的關系
農民連年“增產不增收”是中國農業目前急待解決的難題之一。農產品在全國范圍內豐年出現總量供大于求,銷售困難,價格下跌的現象。要解決農民增收問題,途徑之一就是根據地區特點,發展與農業相關的產業,即抓好二、三產業,通過大農業來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途徑之二是在農業內部發掘增長點。即是當地的“特色”,是當地政府要著重扶持的主導農產品和支柱農產品,實現就地增收。
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或者說農民再就業問題,是中國目前急待解決的難題之二。由于生產力的提高,農村勞動力大量涌入城市,一部分被工業和第三、四產業吸納,而相當多的農民工處于半失業狀態。一些經濟學家提出了農民“離鄉不離土”、“離土不離鄉”的觀點,建議各農業區域就地吸納或交互吸納農村勞動力,以緩解目前農民大量涌入城市所帶來的壓力,發展特色農業,實現農業專業化生產正是完成中國農民再就業的重要途徑。
2、農業結構深層次調整呼吁特色農業的發展
自九十年代國家對農產品放寬政策,農業的發展開始由單一的資源約束轉變為資源和市場的雙重約束。由于僵硬老化的農業生產模式,造成了農產品種類少,品質差,銷路窄,價格跌的局面。為此,突出地方特色,發展具有區域特色農業迎合市場需求的特色產品,才能在日益發展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
3、入世后國外農產品的競爭壓力強調特色農業的發展
中國入世后農業市場的進一步開放,關稅的進一步降低,農業將面臨嚴峻的考驗。如何應對相對“質優價低”的國外農產品的沖擊,減少競爭壓力,成為令各級政府頭痛的問題。在此時提出特色農業,正是順應國內農業發展趨勢,減緩國際競爭壓力的必然。如泰國大米高出國際市場均價數倍的價格,是以其“粘香糯”的特色取勝。我國具有區域特色的農產品種類繁多,但由于多以小農戶經營的方式生產,難以在市場上形成氣候。中國農業抗衡國外農業的壓力,需要實現農業生產的特色化,規模化和產業化。
4、生態環境惡化的壓力要求特色農業的發展
我國伴隨農業發展而出現的環境問題已經到了不容忽視的程序,中國正在渴求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態農業。魯北大面積的洼地臺田,下魚上糧農牧農漁結合;四川的稻田養魚都是生態農業。山東的臨淄沼氣循環利用和桔梗還田,成為一個從生物到化學、物理的循環變化系統。它為我國減少農業污染,緩解生態環境壓力開辟了新途徑。
綜上分析,特色農業作為減輕國際國內市場壓力,減少環境污染的重要手段,將在本世紀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它不是一個過渡性產物,而是一種全新的農業發展趨勢,是中國農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中國發展特色農業的制約因素
中國特色農業的發展既存在有利條件,也有“先天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特色農業的發展。
其一,大部分欠發達地區基礎設施落后,成為制約特色農業發展的“瓶頸”。以重慶市為例,目前全市規劃中的各類農產品生產基地的有效灌溉面積,僅占37%,旱澇保收面積僅占19%。同時現有水利工程嚴重老化失修,低產田和坡地占耕地面積的70%;水土流失面積占全市總面積的60%。在這種農業設施條件下,要建立以知識、技術和產業化為特征的特色農業,難度可想而知。
其二,地區間產業結構趨同嚴重,種植業比重過高,林業、漁業等比重過低,具有傳統農業的典型特征。而近二十年,有的地區不顧本地實際,盲目照搬一些地區的產業模式,導致農業結構趨同,資源配置效率低下的現象在全國范圍內仍廣泛存在。
其三,勞動力素質普遍低下,科技推廣難。在全國范圍內,技術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僅為40%,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整體不高,使其對農業科技的認識、接受和應用能力都大受影響。
其四,意識落后,阻礙發展。一是觀念上仍然處于注重產量,不求質量,“只求肚子圓,不求多賺錢”的落后狀況;二是缺乏風險投資意識。三是缺乏競爭意識。發展“特色農業”有賴于地方政府從科普宣傳到文化教育各方面對農民和農村基層干部進行引導,腦筋換了,農業才能“新”和“特”。
此外,農產品市場體系不健全、部分農區交通不發達、農業資金投入不足等諸多因素,都為中國發展特色農業設置了重重阻礙。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