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區塊鏈產業現狀賦能領域應用落地步伐加快
政策方面,各國政府對區塊鏈發展持不同態度。當前,區塊鏈產業在各國發展階段和發展特色各有不同,鼓勵技術與政策監管各有側重。多數國家重視區塊鏈技術在實體經濟中的應用,少數國家對區塊鏈及加密貨幣持“積極擁抱”的態度,部分國家對加密貨幣明確了監管政策。例如,澳大利亞、韓國、德國、荷蘭、塞浦路斯、阿聯酋、馬耳他等國積極發展區塊鏈產業,制定了產業總體發展戰略;美國、中國、韓國、英國、澳大利亞及歐盟重視區塊鏈技術研究與應用探索;與此同時,中國及澳大利亞、法國、瑞士、芬蘭、列支敦士登等國家已經陸續制定了區塊鏈監管方面的法規。2019 年 9 月 18 日,德國政府審議通過并發布區塊鏈戰略。德國政府的區塊鏈戰略明確了五大領域的行動措施,包括在金融領域確保穩定并刺激創新;支持技術創新項目與應用實驗;制定清晰可靠的投資框架;加強數字行政服務領域的技術應用;傳播普及區塊鏈相關信息與知識,加強有關教育培訓及
合作等方面應用落地方面,區塊鏈源于加密數字貨幣,正向多領域延伸。2019年以來,區塊鏈在各領域應用落地的步伐不斷加快,正在貿易金融、供應鏈、社會公共服務、選舉、司法存證、稅務、物流、醫療健康、農業、能源等多個垂直行業探索應用。截止 2019 年 8 月,由全球各國政府推動的區塊鏈項目數量達 154 項,主要涉及金融業、政府檔案、數字資產管理、投票、政府采購、土地認證/不動產登記、醫療健康等領域。其中,荷蘭、韓國、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的政府推動項目數排名前五,在探索區塊鏈技術研發與應用落地方面表現更加積極主動。2019 年 6 月 18 日臉書(Facebook)牽頭發布全球數字加密貨幣項目天秤座(Libra)的白皮書,天秤座(Libra)將作為一種簡單、無國界的貨幣和為數十億人服務的金融基礎設施,為數十億人提供無國界、低成本、普惠的金融服務。天秤座項目一經宣布就受到了全球各界的關注與討論,各國監管部門先后發聲,顯示出區塊鏈技術在重塑全球金融基礎設施方面的巨大潛力。
投融資層面,區塊鏈產業投融資交易熱度下降。2009 年至 2019年 8 月,全球區塊鏈產業累計投融資金額達到 103.69 億美元。其中,2017、2018 是區塊鏈產業投融資最活躍的時期。進入 2019 年,整個互聯網投融資市場活躍度低位運行,2019 年Q2 中國市場互聯網投融資總金額 81.3 億美元,環比上漲 3.8%,但同比跌幅達 70.8%,資本環境趨緊態勢明顯,區塊鏈投融資交易熱度也有所下降。截止 2019 年 8 月底,2019 年區塊鏈投融資交易規模僅為20.28 億美元。2019 年 1-8 月區塊鏈企業種子輪、天使輪、A 輪投融資交易共 273 筆,6.74 億美元;均低于去年同期的 374 筆和 9.69 億美元。美國、中國、韓國、瑞士、加拿大是全球區塊鏈產業投融資金額最多的 5 個國家。其中,僅美國占比達到 49%。從五國近年投融資發展變化來看,美國區塊鏈產業在 2015、2018 年出現投融資兩次高峰,我國區塊鏈產業 2016 年起進入快速發展期,而韓國自 2017 年起加速,2018 年投融資額位居全球第三位。
產業規模層面,全球新增區塊鏈企業數量出現減緩跡象。在經歷了 2014 年和 2017 年的新成立區塊鏈企業數量高峰后,2018 年起新成立企業數量開始下降。截止 2019 年 8 月,全球共有 2450 家區塊鏈企業,新成立區塊鏈企業數量銳減。行業應用方面,當前全球區塊鏈企業 38%集中在加密貨幣領域,23%的企業專注于區塊鏈技術研發,互聯網、金融業是應用最多的兩個領域。美國、中國、英國區塊鏈企業數量分列前三位;加拿大、新加坡、瑞士等國由于相對寬松的產業監管環境,區塊鏈企業數量也較多。城市分布方面,舊金山、北京、倫敦是擁有區塊鏈企業最多的三個城市;同時,我國深圳、上海、杭州排名也較為靠前。
專利方面,全球專利布局不斷拓展,我國占比顯著。截至 2019年 7 月 25 日,全球公開區塊鏈專利的申請數量高達 1.8 萬余件。 2015-2018 年申請量逐年快速遞增,而進入 2019 年專利申請速度有所放緩。從 2013 年開始,布局的國家地區數量從 6 個逐漸增長到 35 個。中國仍保持快速增長趨勢,在全球專利占比份額超過半數,是美國申請專利的三倍之多。全球區塊鏈專利申請機構 Top20 中,阿里、聯通等申請量分別以第一、第五位躋身全球前列。然而專利授權方面,雖然我國當前區塊鏈專利申請量位居第一,但大多處于審查階段,授權專利多為實用新型、邊緣性的專利。截至2018 年年底,全球有771件區塊鏈發明專利獲得授權,中國僅有 53 件。
開源方面,越來越多國外公司開始加入區塊鏈源代碼的開發和貢獻中。據 GitHub 平臺顯示,從 2010 年至 2018 年逐步形成了圍繞比特幣(Bitcoin)、以太坊(Ethereum)、超級賬本(Hyperledger)、瑞波(Ripple)等多個核心開源平臺的公司及個人合作開發生態,同時國際上多個區塊鏈行業聯盟也應運而生,例如 R3 區塊鏈聯盟(Corda)、Linux 基金會的超級賬本 Hyperledger 區塊鏈聯盟、企業級以太坊聯盟(EEA)等。其中,開源代碼的貢獻方面,美國引領了跨鏈互操作、多方可信計算、預言機、數字身份、隱私保護、智能合約語言等領域的技術走向。中國也出現了百度的超級鏈、京東的 JD Chain、微眾銀行的 FISCO BCOS 等自主技術平臺,但是并未形成國際影響力,國內尚未形成良好的開發生態。
行業組織方面,企業積極參與合力推動技術和應用。經統計梳理,美國、中國、歐盟、日本等國家或地區已成立 14 個區塊鏈聯盟/行業協會,一類為專注于技術推進的行業組織,如 R3、HyperLedger、Enterprise Ethereum Alliance;另一類為關注行業應用的行業組織,如區塊鏈運輸聯盟、金鏈盟、版權區塊鏈聯盟等。其中,成員數量最多的分別是 R3 Corda、區塊鏈運輸聯盟、可信區塊鏈推進計劃。不同行業組織之間擁有較多數量的“公共成員”,說明各個組織間可能存在著合作、競爭、互補等方面的關系,吸引著成員企業同時參加。具體如下圖所示,部分企業積極參加各類行業組織,推動區塊鏈產業及技術發展,比如微軟、華為、京東、Accenture 等。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