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成像系統國產化進程在逐漸加快,行業仍處于成長期?
核磁共振成像又稱自旋成像也稱磁共振成像,臺灣又稱磁振造影,香港又稱磁力共振成像,是利用核磁共振原理,依據所釋放的能量在物質內部不同結構環境中不同的衰減,通過外加梯度磁場檢測所發射出的電磁波,即可得知構成這一物體原子核的位置和種類,據此可以繪制成物體內部的結構圖像。
將這種技術用于人體內部結構的成像,就產生出一種革命性的醫學診斷工具。快速變化的梯度磁場的應用,大大加快了核磁共振成像的速度,使該技術在臨床診斷、科學研究的應用成為現實,極大地推動了醫學、神經生理學和認知神經科學的迅速發展。
根據最新研究顯示,2015年全球磁共振成像系統市場規模達50.11億美元,其在2017-2021年將以接近7%的年復合增長率增長,預計到2021年,全球磁共振成像系統市場規模將達到75.2億美元。2015年,全球新增核磁共振達到了1.64萬臺,全球醫用核磁共振的總裝機量達到了19.29萬臺。
數據顯示,從2011到2015年,我國1.5T磁共振設備年銷量從408臺增加到771臺,年復合增長率為13.6%,而3.0T磁共振設備年銷量由146臺增加到228臺,年復合增長率為9.3%,主要用戶限于科研機構和大型醫院。另外,我國每百萬人口磁共振設備擁有量從3.3臺增加到了6.6臺,但是作為第一人口大國,這樣的數量仍然遠遠小于日韓等鄰國,但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國磁共振市場的巨大潛力。
就國內而言,由于在技術上,國產高端磁共振設備與國外同類產品相比仍然存在明顯差距,進口品牌仍然占據了我國中高端醫療器械產品的7成。而由我國自主研發的臨床實用型1.5T超導磁共振設備,與國外同檔次產品的技術水平相當,能夠滿足大中型醫院的日常診斷需求。目前國產的超導磁共振整機廠家有東軟、朗潤、聯影、奧泰、安科、萬東等,其中只有聯影用的是自研磁體。
從核磁共振行業發展來看,近年隨著國內市場需求的增長,為降低對進口醫用核磁共振產品的依賴,其國產化進程在逐漸加快。但綜合來看,目前中國醫用核磁共振市場的飽和度相對較低,現有裝機量遠不能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因此,國內核磁共振行業仍處于成長期。
近年來醫療器械受到了各界的高度關注,“十三五”中國家為醫療器械的創新與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尤其是在磁共振等高端產品這一我國相對欠缺的領域,希望能夠有更大的突破和創新,實現國產化、高端化、品牌化和國際化。
在中國,核磁共振設備已經開始能夠國產化,很多國際企業如西門子、東芝、GE等國際大型醫療設備企業在中國大陸設廠生產。磁共振成像(MRI)技術是目前臨床醫學診斷最重要的工具之一,近幾年來,中國核磁設備進口量有所下降,國產設備占有率大大提高。結合當前醫用核磁共振行業發展現狀來看,未來國產產品將在國內市場及出口市場的地位逐漸提升。
但隨著企業的規模化發展,企業對渠道的控制力意愿加強,未來直銷渠道將逐漸增多。而網絡銷售基于受眾面較大,成本相對較低,未來網絡銷售也將成為醫用核磁共振生產企業的重要選擇。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