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跟上時代步伐,出版行業才能真正的保持較強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 文化產業成為全球發展最快的產業之一, 被公認為“21世紀全球經濟一體化時代的朝陽產業”和“黃金產業”。文化產業主要由新聞出版發行服務業、廣播電影電視服務業、文化藝術服務業、文化信息傳播服務業、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業等多個細分行業組成。
出版業的分布在全球極不平衡,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等國家是世界出版業的中心,其出版的圖書在全球均具有較強影響力,決定著世界出版業的發展趨勢,也是輸出圖書和版權的主要國家。長期以來,全球最大的 3 個圖書市場—美國、德國、日本占據了世界 50%以上的圖書市場規模。
國內出版業按產品分為圖書出版、期刊出版、報紙出版、音像制品出版、電子出版物出版、數字出版等。2016 年全國出版、 印刷和發行服務實現營業收入 23,595.79億元,較 2015 年增長 8.96%;利潤總額 1,791.99 億元,較 2015 年增長 7.82%,體現出新聞出版產業仍繼續保持了較強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截至 2016 年末,全國共有出版社 584 家(包括副牌社 33 家),其中中央級出版社 219 家(包括副牌社 13 家),地方出版社 365 家(包括副牌社 20 家)。由于國家對出版社的業務經營許可管理較嚴,行業準入相當嚴格,出版業成為特殊行業。一般圖書出版方面,國有出版單位才擁有專有出版權,而民營出版企業只能和國有出版單位進行合作出版。近年來,民營出版企業機制靈活,發展迅猛,滲透力和競爭力不斷提高。
目前,新技術革命為世界出版業帶來巨大影響,促使出版業的編輯、出版、印刷和發行等各個環節都產生了重大的變化。 例如印刷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飛躍,大大降低了印刷和出版的成本,提高了行業利潤率。圖書出版的形式更加多樣化,多媒體技術進一步推動圖書產業與其他媒體的合作與互動。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對圖書發行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網上銷售的規模越來越大。在建立完善的信息流基礎上,現代化的物流業使得按需印刷、實時銷售、零庫存、全面營銷分析等能夠得以實現。
隨著數字化浪潮席卷全球出版業,數字技術已用于出版的策劃編輯、制作印刷、生產管理、市場營銷等各個環節。與傳統出版相比,數字出版以其方便快捷的查詢、 海量的存儲、 不斷創新的文化內容和更加環保等特點, 形成鮮明的優勢。近年來,世界各大出版發行集團的數字產品銷量保持良好的增長勢頭,更加快其數字化轉型的步伐。
此外,跨媒體運作成為文化傳媒產業發展的新趨勢,如全球大型新聞出版集團擁有幾乎全部媒體類型:報紙、電視、電影、雜志、娛樂與新聞網站。通過跨媒體經營,可以實現同一內容的多重開發,實現內容利用增值和規模效應。
出版產業文化屬性和商品屬性合一、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體的特點,使得出版導向成為最重要的產業評價標準。只有在出版導向上保持先進性,才能充分發揮市場導向的正向作用,否則,在導向錯誤的前提下,傳播力越強,社會效益越差。在堅持正確的文化導向之外,市場導向則是市場主體對產業趨勢判斷力的考驗。就圖書出版而言,2010年國家正式提出建設新聞出版強國的宏偉目標,這一年因此被稱為“強國元年”。實現文化強國的夢想除了兼并重組、資本運營、產業升級、“走出去”等宏大敘事外,各市場主體結合產業趨勢做出的市場選擇更能代表圖書出版未來的市場導向。
“全媒體”成為圖書出版的一個突出趨勢和顯著特征。全媒體出版與傳統出版相比,涉及多種媒介出版,是通過紙質媒介、移動平臺、網絡平臺等把內容資源最大化地加以利用、更立體地交易傳播的出版模式。傳統圖書出版主要依靠圖書銷售和發行獲得收入,而全媒體出版則為傳統出版帶來更大的產品附加值,如數字出版收入、手機信息費分成、廣告費分成、影視版權收入等新盈利模式。
可以預見,在不遠的未來,出版產業的外延必將不斷拓展,出版業與其他相關文化產業的界限將日趨模糊,并最終誕生全新的產業模式和產業鏈條。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