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淡化市場的大規模建設將是發展的大趨勢
海水淡化即利用海水脫鹽生產淡水,是實現水資源利用的開源增量技術,可以增加淡水總量,且不受時空和氣候影響,可以保障沿海居民飲用水和工業鍋爐補水等穩定供水。
就目前的形勢看,拓展水資源供給模式既是當前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未來的必然要求。由于生態和環境約束持續趨緊,沿海部分地區存在地下水超采和水質性缺水嚴重等問題,水資源的壓力越來越大,急需尋找新的水資源增量。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5年我國淡水資源總量為28306億立方米,占全球水資源的約6%,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淡水資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35,自然淡水資源短缺。而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淡水污染嚴重,主因為工業廢水和城市生活污水。而海水淡化有望成為補充優質水源的一大方向。
石化、電力、有色、造紙、紡織、鋼鐵、煤炭等八大行業是水資源消耗大戶。2016年,我國工業用水量達到了1308.0億立方米,占我國用水總量的比重為21.6%。
2017年我國海水淡化設備制造繼續穩步擴張,產業鏈各環節生產規模占比持續攀升,繼續保持上揚態勢.據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海水淡化設備市場投資規模123.5億元,2017年上半年海水淡化設備市場投資規模67.0億元。
近年來,我國的海水淡化能力不斷提升。2016年產水規模達到120萬噸/日。主要采用反滲透和低溫多效蒸餾海水淡化技術,產水成本維持在6.4-7.5元/噸,2017年我國海水淡化產水規模將達到127.2萬噸/日。
目前我國海水淡化制水成本在7-8元/噸,與4-5元/噸的國際水平還有較大差異。海水淡化制水成本大致由投資成本、運行維護成本和能源消耗成本構成。隨著技術的進步和規模的增長,國際海水淡化成本呈下降趨勢。
根據發改委、海洋局聯合印發的《全國海水利用“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全國海水淡化總規模達到220萬噸/日以上。預計“十三五”中后期,國內海水淡化將保持中高速增長態勢,到2023年海水淡化產水規模將達到285萬噸/日,產業發展將再上新臺階。其中,整體產業鏈保持中速平穩增長,海水淡化項目有望實現高速快速增長,膜設備、反滲透設備等水處理設備利用形式完成初步規模化示范,海水淡化產業發展將再上新臺階。
海水淡化市場的崛起仍需時日,但行業的健康發展關系著國計民生,海水淡化市場的大規模建設將是發展的大趨勢。未來,海水淡化領域的不斷成長也將帶動海水淡化及膜材料等相關產業的發展,集聚形成產值千億的產業鏈群,引領海洋經濟的創新發展。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