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種植與奶業發展需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缺口將持續存在??
一般來說,苜蓿經4—5年的周期就要被犁掉,開始輪茬,改種其他作物。在一年中,從6月到9月底可以收割4茬,每茬間隔30天左右。新疆天澳牧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王軍介紹,苜蓿地的效益跟管理有很重要的關系。若管理得好,一畝地每年可以收獲1.2—1.3噸,收益會達到300—500元。“跟棉花比,會少一些,但要比其他農作物高。”
苜蓿被譽為“牧草之王”,是奶牛等草食動物的重要優質飼草。全球來看,苜蓿普遍優先供應高產奶牛,其次才是肉牛、馬、羊、肉兔等。很多地方還因苜蓿的高類胡蘿卜素含量,特意添加苜蓿草粉來飼養蛋雞和肉雞,以提高卵黃和羽毛的鮮亮程度。
在國內奶牛養殖成本的構成中,苜蓿成本約占飼料總成本的13%,占公斤奶總成本的8%—9%;豆粕成本約占飼料總成本的20%,約占公斤奶總成本的12%。根據業內調研,在對美國苜蓿和大豆加征25%的關稅后,將推動苜蓿價格上漲30%、豆粕價格上漲20%,導致全國公斤奶成本增加6%左右。
在2008年以前,我國也曾是苜蓿出口大國,主要出口到周邊的日韓等國。但隨著國內糧食作物種植的比較收益抬升、全球市場對優質苜蓿需求的結構性增長,國內牧草的競爭力下降且無法滿足國內所需,中國逐漸轉為第一大苜蓿進口國。
2017年,我國優質苜蓿消費量達到389.78萬噸,同比增長9.4%。其中,國產250萬噸,進口139.8萬噸,自給率僅64%。然而,按照未來乳業產業的發展規劃,不論是從當前苜蓿覆蓋不及中國高產奶牛統計存欄的三分之一的角度來看,還是從高產奶牛存欄量開始出現趨勢性回升的角度來看,國內優質苜蓿的中長期缺口將持續存在。
苜蓿是多年生草類,對機械化作業的要求較高。然而,由于機械設備的投資額高,行業內測算,每3000畝苜蓿草地所需配套的農機設備總投資額在80萬—100萬元,占整體投資的20%以上,這還不包含加工草捆的設備。受設備條件制約,企業收割不及時,每批次干草質量不穩定,這直接影響了市場競爭力。另外,民間有“千里不運草”的諺語。盡管在新疆當地,苜蓿本身有價格優勢,但若加上長途運輸費用,就會失去這一優勢。
近年來,苜蓿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產量不斷提高,“但與奶業發展需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劉亞清說。
今年年初,農業部印發了《全國苜蓿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預計2020年我國新增優質苜蓿種植面積300萬畝,優質苜蓿產量可以達到360萬噸。
在中國畜牧業協會草業分會會長、國家草產業科技創新聯盟理事長盧欣石看來,要使產業健康持續發展,要處理好三個關系。首先,要處理好苜蓿與多樣化牧草的協同關系,其中包括確保苜蓿主產區優勢,平衡協同發展多種飼草產業。
其次,要處理好基礎生產和產業創新的關系。其中,包括了中國條件下專業化作業、高效優質生產的關鍵技術、糧改飼系統與模式、草產品品質與安全等。
此外,還要處理好自身發展與政策支持的關系。盧欣石代表業界提出政策需求,希望對苜蓿給予普惠性補助、享受綠色通道優惠,同時加大對草種業的支持力度,呼吁合理收取土地租金。
“發展苜蓿等優質牧草產業,不僅是解決我們吃肉、喝奶需求的必經之路,也是保護草原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必然需求。”李維薇希望通過業界的不懈努力,早日形成現代草業格局。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