閥門行業要想突出重圍,轉型必不可少
閥門是指通過改變其流道面積的大小,控制流體流量、壓力和流向的裝置,是流體輸送系統中的控制部件,具有導流、截流、調節、節流、防止倒流、分流或溢流卸壓等功能。閥門依靠驅動或自動機構使啟閉件做升降、滑移、旋擺或回轉運動,從而改變其流道面積的大小以實現其控制功能。閥門在機械產品中比重較高,是石油、化工、電站、長輸管線、造船、核工業、宇航以及海洋采油等國民經濟各部門不可缺少的流體控制設備。
閥門行業發展現狀
閥門作為國民經濟中必不可少的工業設備,是各行各業不可缺少的機械設備,在工業企業中,閥門在生產中其潛在作用巨大,閥門質量如何在某種程度上會給人身與生產安全、產品質量、生產效率等帶來重要影響。尤其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建筑業、供水、供暖等更有著一定的利害關系。所以說像閘閥、球閥、蝶閥、調節閥、截止閥等閥門產品,已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閥門產品既是發展現代化工業不可缺少的必要設備,同時其產品質量對企業生產發揮著積極作用。
閥門作為各個行業應用最廣泛的產品,由于需求量不斷增加,市場發展空間大,使閥門廠家不斷涌現,在形成市場活躍局面的同時,競爭也愈演愈烈。隨著營銷方式的改變,國際市場逐步進軍中國這個最大的閥門產量國,這使得中國閥門企業面臨重大的挑戰,中國閥門起步較晚,技術水平相對較落后,一些高技術含量的閥門還只能依賴于進口,難以突破門檻,這也使得我國閥門一直以量擴張的主要原因,所以,當前必須加強技術的研發能力,只有高技術的閥門產品才能在突破重圍,穩固于中國閥門市場上乃至國際市場。
閥門行業現存問題
1. 產業結構不合理,產能過剩嚴重
閥門產業經過前些年高速發展,工業產能過度擴張,市場環境惡化,雖然總需求逐年有所增長,但遠遠趕不上供給能力增長,比如球閥、閘閥、截止閥這種產品同質化競爭日趨激烈。長期制約行業發展的產品質量不高、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工業管理水平落后、知名品牌缺乏、發展方式粗放等矛盾,已經使行業轉型升級刻不容緩。
2. 自主創新能力弱,產品質量不高
日本企業根據流體力學,在水龍頭內安裝了一個節流閥,用以控制水的流量,防止水濺到衣服上;但國內企業很難做到,這也是國外水龍頭可以賣到1萬元以上,國內只能賣到幾百元甚至幾十元的原因。閥門企業應該加強技術創新,從偏向數量、規模擴張轉向更注重追求質量、效益,促進中國閥門行業的良性發展。而受限于技術壁壘的其他中小型閥門企業,可以考慮地暖分集水器等閥門需求量大的新興細分領域,增強工程配套能力,提高閥門產品附加值。
3. 缺乏世界知名品牌與跨國企業
現在閥門行業多數產品檔次低、品種重復性大。不少企業經常是什么閥門都生產,品種多、規格雜,市場需要什么就生產什么,想做什么就投產什么。部分企業缺少創新,更不要說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了,個別的仍然是照學、照搬、照仿別人的產品。企業沒有自己的品牌產品,像一條路走到黑,更不用說發展壯大,根本無法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
4. 行業標準化不完善
我國主導制定的國際標準占比不到0.5%,“標齡”高出德國、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1倍以上。隨著閥門技術的不斷發展,閥門應用領域的不斷拓寬,與之對應的閥門標準也越來越不可或缺。閥門行業產品進入一個創新的時期,不僅產品類別需要更新換代,企業內部管理也需要根據行業的標準深化改革。
我國閥門行業的發展趨勢:
(1)生產模式改革與技術創新
閥門行業作為制造行業,一直延續著勞動密集型的生產模式,這種模式已經難以滿足當下市場競爭的需求,其生產關系的性質決定了企業生產力的低下。因此,在閥門行業,延續著的低技術生產模式帶來最大的缺點就是產品的同質化,產品技術含量低,進入門檻也相對低,新晉的企業往往以模仿他人的產品為主,這導致了閥門行業創新的低回報率。
(2)加強成本控制化解競爭壓力
成本控制的過程是運用系統工程的原理對閥門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各種耗費進行計算、調節和監督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發現薄弱環節,挖掘內部潛力,尋找一切可能降低成本途徑的過程。對于國內制造企業而言,要科學地組織實施成本控制,促進企業改善經營管理,轉變經營機制,全面提高企業素質,使企業在激烈市場競爭環境下不斷發展和壯大。
(3)加快資源有效整合轉型發展
經過近 10 年的良性發展,已經為行業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基礎,蘊含著閥門業實現結構調整下的良性平衡優勢。隨著市場經濟深入發展,一些靠低價競爭、品牌效應又不明顯的中小企業舉步維艱,接近倒閉邊緣。近幾年,大多數閥門企業意識到突破目前產業困境,必須加快聯合重組步伐。
(4)閥門產業與互聯網相融合
隨著物聯網、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給傳統制造業智能硬件帶來龐大創業機會。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閥門智能化要建立在以大數據為核心,軟硬件相結合,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一體的基礎之上。互聯網創業者最大的優勢在于離用戶更近,更容易了解和迎合用戶的想法和喜好。從而利用互聯網的扁平化和連接性創造更多新的、高效的方式。但是互聯網對供應鏈和庫存缺乏理解,兩者取長補短,進一步加速融合將是未來的趨勢。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