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機器人產業發展前景廣闊,仍有短板要解決??
如果您覺得科學種田,高科技種田只有無人機,那就大錯特錯了,從農業機械化到農業智能化,無人機與機器人正成為絕對的主角。農業機器人市場正在快速發展,大量企業正在開發、測試,或發布能執行各種任務的農業機器人系統。
農業機器人是機器人在農業生產中的運用,是一種可由不同程序軟件控制,以適應各種作業,能感覺并適應作物種類或環境變化,有檢測(如視覺等)和演算等人工智能的新一代無人自動操作機械。
農業機器人市場正在快速發展,大量成熟企業和初創企業正在開發、測試,或發布能執行各種任務的農業機器人系統。農業機器人的主要應用領域包括無人駕駛拖拉機、無人機、物料管理、播種和森林管理、土壤管理、牧業管理和動物管理等。
雖然無人機成為市場寵兒的時間并不久,但是近幾年其發展速度卻是突飛猛進。隨著低空低量高效的精準施藥、航空專用劑研發等技術的逐漸提升,植保無人機市場的巨大潛力正在被挖掘。
國內農業植保機市場可容納15萬架農業植保無人機,年服務總值預計在450個億。最近幾年隨著國家把農業與信息化確定為重點領域,航空植保在國內取得了突破進展,并表現出巨大的發展和應用前景,科技與農業的結合早已成為目前農業發展的主流。
數據統計,2015年底,我國農用無人機保有量為2324架,且大部分用作演示;2016年6月,我國農用無人機保有量已達到4890架,部分農用無人機已經承擔起了農業植保作業的任務。2017年,植保無人機迎來政策春風,中央層面首次將植保無人機納入農機購置補貼范圍,允許在適宜地區開展植保無人機飛機補貼試點。
技術的進步、巨大的市場需求都在推動農業與科技加速融合,“互聯網+農業”成為當下受資本追捧的熱門行業,未來植保無人機、農業機器人或將成為田間地頭的標配。
2024年農業機器人出貨量將從2016年的3.2萬部增長至59.4萬部。而且,2024年農業機器人收入將達到741億美元。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擁有18億畝基本農田,每年光是農藥噴灑作業就需要耗費大批人力,為了解決我國農業現狀的困境,植保無人機應運而生。噴灑一畝農田僅需一兩分鐘,大大節省了時間和人力,受到廣大農戶的歡迎,發展前景可觀。
“農業機器人需求增長主要是由于多種原因,包括人口增長、食物供應壓力增加、農業勞動力減少、農田變化、氣候變化、室內農業增長帶來的競爭壓力,以及農業自動化進程加速等。”
智慧農業時代將至應用普及三大瓶頸待突破
隨著工業機器人的高速發展與廣泛應用,在農業領域的機器人也發展很快,21世紀將是農業機器人與智慧農業的時代。我國農業機器人產業前景雖好,但發展與普及的道路并不平坦,據業界分析,我國農業機器人的普及道路上還存在諸多瓶頸。
瓶頸一:農業機器人自身智能系統不夠完善。
農業生產的特點要求農業機器人具有相當的智能和柔性生產能力以適應復雜的非結構環境,例如辨識和避障能力等。
當下,研究專家們紛紛將研究重心從機械部分轉向機器視覺、人工智能方面,力圖解決農業機器人的智能問題。但總的來講,農業機器人的智能系統發展還不夠完善,農業機器人的智能程度還不能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很多任務無法由農業機器人單獨完成。
瓶頸二:生產成本過高。
目前研制出來的農業機器人大都只針對農業生產某一環節的某一項作業而言,農業生產的特征之一是季節性強,造成了農業機器人的使用效率低,間接地增加了農業機器人的成本。其性價比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成為制約農業機器人商業化和進一步研究應用的瓶頸問題。
瓶頸三:柔性生產與智能擴展能力有待提高。
由于當前工業機器人局限于“專用計算機、專用機器人語言、專用微處理器”的封閉式結構,而這種封閉式結構限制了農業機器人柔性生產能力和智能的擴展。獨立設計專用機電系統的實現方式同樣存在著擴展性、通用性差的問題,如果用采摘蘋果的機器人采摘西瓜,從末端執行器、機械部分、控制部分到傳感部分都要更換,相當于重新設計一個新的機器人系統。
農業機器人的問世,是現代農業機械發展的結果,是機器人技術和自動化技術發展的產物。農業機器人的出現和應用,改變了傳統的農業勞動方式,促進了現代農業的發展。在新的農業生產模式和新技術的應用中,農業機器人作為新一代智能化的農業機械必將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