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作為我國能源當中的"壓艙石",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很難根本改變,但比重會逐步降低
煤炭是古代植物埋藏在地下經歷了復雜的生物化學和物理化學變化逐漸形成的固體可燃性礦物。是一種固體可燃有機巖,主要由植物遺體經生物化學作用,埋藏后再經地質作用轉變而成,俗稱煤炭。煤炭被人們譽為黑色的金子,工業的食糧,它是十八世紀以來人類世界使用的主要能源之一。
近幾年來隨著國家環保政策的越來越嚴重,國家一直在大力節能減肥,減少煤炭化石能源的產能。據近日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今年要再退出煤炭產能1.5億噸以上,壓減鋼鐵產能5000萬噸左右。同時,要淘汰、停建、緩建煤電產能5000萬千瓦以上。
截至目前,已經有山西、河北、河南、貴州等12個省市發布2017年煤炭去產能的具體目標。山西、河南以2000萬噸的去產能目標居于前兩位。
2017年要再壓減鋼鐵產能5000萬噸左右,退出煤炭產能1.5億噸以上。同時,要淘汰、停建、緩建煤電產能5000萬千瓦以上,以防范化解煤電產能過剩風險,提高煤電行業效率,為清潔能源發展騰空間。
長期以來,煤炭在我國能源安全中起壓倉石作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煤炭在我國能源中的主體地位很難根本改變,但煤炭消費比重會逐步降低,煤炭的作用會逐漸減弱。
能源供應多元化,不可系于“一煤獨大”
受資源條件、產業發展等多種因素,我國能源發展對煤炭過度依賴,形成了“一煤獨大”格局。新世紀以來,隨著我國能源消費量快速增長,這種格局愈發帶來資源約束和安全生產等問題。如,我國當前的煤炭儲采比不足40年,而美國是200多年,俄羅斯更長,若按之前粗放發展方式,我國的煤炭資源約束將會越來越大;再如,盡管近年來我國煤炭生產百萬噸死亡率大幅下降,但長期以來我國煤礦開采死亡人數最多,目前安全生產形勢總體仍比發達國家要嚴峻。因此,“一煤獨大”格局最終會造成我國能源供應的不可持續。
優化能源結構,推動煤炭減量消費
一方面高碳化的能源結構、尤其是煤炭比重過大,是我國能源開發利用中環境污染和生態損害的最重要因素。我國能源管理與發達國家根本區別在于,我國要同時應對能源供應安全、治理能源開發利用過程中的環境污染和生態損害、以及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這三重挑戰,發達國家面臨這三重挑戰時,是分階段分重點從容有序應對的,而我國是三步并作一步走。當前到2035年,是我國治理能源開發利用帶來的環境污染和生態損害的最重要時期,因此要推動能源結構優化,必須推動煤炭減量消費。
能源綠色低碳發展趨勢,將促進煤炭發展方式轉變
綠色低碳發展是全球潮流,我國不僅要緊跟全球潮流,而且也可部分引領這種發展趨勢。從煤炭行業角度來看,除非開發經濟可行的CCS技術等,否則煤炭行業是很難做到低碳發展的,但依我國現有先進的經濟可行技術,煤炭行業完全可做到綠色發展的。在開發側,比起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來看,我國煤炭資源開發條件是相對較差的,但我國總體開采技術是比較先進的,部分煤礦可使用無人開采、智能化開采的技術。同時,我國采煤沉陷區治理技術和生態修復技術也有長足進展。在利用側,我國擁有很多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技術,也形成了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的產業基礎。
經歷了快速發展階段后,我國煤炭行業即將進入產能調整后的平臺期。結合發達國家煤炭行業進入平臺期的業態特征,分析認為我國煤炭行業未來業態將呈現生產和消費向大型煤炭基地集中、生產主體和消費領域趨于固定、生產企業向能源供應商發展、煤田服務公司成為煤礦建設和運營主體、煤炭利用向包括CO2在內的近零污染物排放發展等發展趨勢。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