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政策支持民營醫院建設,為其發展打了一劑“強心針”
民營醫療指非國有制所有的,個人投資型,盈利性醫院。民營醫院在近年內在數量和規模都上有了長足的發展,推動了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
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隨著《綱要》印發,“健康中國”已經成為國家戰略。
《綱要》支持創造“優化多元辦醫格局”,明確提出“進一步優化政策環境,優先支持社會力量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推進和實現非營利性民營醫院與公立醫院同等待遇。”這無疑是為民營醫院的發展打了一劑“強心針”。
從2015年9月開始,中國大陸民營醫院的總數在歷史上首次超過了公立醫院的數量。截至2016年6月,其數量多達15303家,超過了公立醫院2000多家。
數量上令人振奮,但實際的服務量卻處于絕對的弱勢。有數據顯示,2015年,公立醫院床位占80.6%,診療人次27.1億人次,占醫院診療人次總數的88%。民營醫院床位占19.4%,診療人次3.7億人次,占醫院診療人次總數的12%。大部分人就醫的第一選擇仍是公立醫院,去民營醫院看病的人次不到公立醫院的1/7。
由于公立醫院的評級、科研、編制等優勢明顯,人才也更傾向于向公立醫院流動。這也就使得民營醫院人才匱乏,診療技術跟不上。另外,一些民營醫院靠撈偏門、過度醫療等方式提高盈利,導致聲譽更加受損,形成行業日漸污名化的惡性循環。這也是患者對民營醫院產生不信任的原因。
在滿足公眾多元化的醫療服務需求上,民營醫院的角色至關重要。但在患者對民營醫院尚心存芥蒂,“玻璃門”仍無法完全沖破的情況下,民營醫院更需要自強,讓技術、服務、信譽,成為自己的“立身之本”。
隨著新醫改如火如荼的進行,利好政策頻現,加上人口老齡化趨勢擴增需求,醫療服務行業擁有巨大的發展空間。而目前對社會資本辦醫的政策傾向日趨明顯,從放寬審批準入、醫師多點執業到納入醫保定點范圍等一系列配套政策的松綁,給民營醫療機構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近年來,民營醫療在重塑醫療健康生態圈,利用互聯網醫療等技術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民營醫療機構的發展模式與傳統醫療模式融合的速度將加快。
總之,國家衛生政策的利好為社會辦醫持續注入活力,民營醫院必將蓬勃、健康地發展。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