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沉能力決定云廠商未來 云生態競爭成必然趨勢
在云環境下,客戶需要的任何組件都可以隨時添加,在大幅降低實施部署的時間成本的同時,應用集成優化的復雜度則變得越來越高,云的邏輯已經和傳統的IT產業鏈的邏輯大不相同。云計算廠商要想吸引傳統行業上云,除了成本、服務、品牌等方面的比拼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強有力的合作伙伴幫助企業完成上云前的規劃、設計,上云的實施及上云后的驗證和維護,這考驗的是云計算廠商的資源整合能力。
云計算廠商在協調與合作伙伴的關系時最重要的就是避免越界。為了打消合作伙伴的疑慮,阿里云副總裁金戈在杭州云棲大會上表示:“我們自己不會把我們的主力放在服務市場,我們僅僅會做我們所標注的標桿,我們把大部分的領域分給合作伙伴。”
此外,阿里云還推出了“云合100”伙伴計劃,希望支撐100+家核心伙伴在阿里云上實現營收超過1億元,并從“云合100”伙伴中孵化出30+家可上市企業。
云生態的必要性
日常談及的云計算范圍比較廣泛,包括三層: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PaaS(平臺即服務)、SaaS(軟件即服務)。對于類似于阿里云、騰訊云這樣的云計算廠商來說,不可能憑借自己的能力完全包攬三個層面的東西,日常聚焦的更多是IaaS和通用PaaS層的一部分,其他至于SaaS、實施、運維服務等主要由生態伙伴來完成。
以SaaS為例,在中國大約有28個一類的行業,有一百多個分解的子行業,每個子行業里面都有幾十種不同的業務場景。隨著技術的發展及商業形態的發展,這些場景還在不斷增加。對于阿里云、騰訊云這些云服務廠商而言,很難深入到每個場景解決企業遇到的問題,而這些卻是那些垂直性的SaaS廠商所擅長的。
“基于這樣的思考,我們認為我們必須走合作伙伴的道路,必須走生態的道路,這是整個‘3311’戰略的來源。阿里云眾多的行業數字化解決方案,如服務零售、制造、汽車、金融、政府、交通等,都是和生態伙伴聯手打造的。”金戈說。
而所謂的“3311”戰略是指三個堅定:堅定地投入產品技術,堅定地走生態道路,堅定地捍衛客戶數據;三個生態:銷售生態、技術生態、服務生態;一個承諾:承諾產品支持100%地被合作伙伴集成;一個目標:把業務100%地開放給合作伙伴。
在阿里云搭建云生態體系的過程中,對于中小SaaS廠商來說,入駐阿里云的平臺以后,它們不需要花那么多的精力去推廣市場,因為阿里云本身就有許多的客戶。阿里云也可以通過這些SaaS服務廠商來推廣自己的產品,比如說服務器、數據庫等,阿里云生態體系本身也是脫胎于原來的分銷體系。
在解釋與合作伙伴的關系時,金戈表示:“阿里云是公共基礎設施,我們要服務客戶,需要更多的場景,場景從合作伙伴這里來。而阿里云積累了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技術及阿里巴巴的數據基因,能夠給我們合作伙伴新的場景注入新的活力,我們互相促進。”
構建生態的方式多種多樣
其實不僅僅是阿里云,其他云服務廠商和生態伙伴的關系大都如此,不過合作方式卻有差別。騰訊云副總裁謝岳峰此前在介紹騰訊云合作伙伴生態系統時,將合作伙伴分為五類:銷售類、服務類、項目類、聯合解決方案類和OEM(外包)類。其中,服務類和項目類合作,是以集成商和服務商為主;而聯合解決方案類和OEM類,則是以ISV(獨立軟件開發商)為主。
當然也有更高級別的合作方式,那就是投資。比如騰訊先后投資了金證股份、長亮科技、東華軟件和常山北明。阿里也在原來的恒生電子、石基零售的基礎上進一步投資了衛寧健康和潤和軟件。在移動OA領域,阿里也有自己的王牌——釘釘。
不過也有另類的,無條件提供資源、投資對接服務并給予技術支持,那就是微軟Azure。2010年,微軟在全球范圍內啟動BizSpark計劃,通過向加速器篩選的創業企業免費提供Azure云服務、軟件和其他支持,打造創業生態。通過尋找各細分行業的“獨角獸”,不僅能帶動微軟云的用量消耗,反過來這些技術創新企業還可以反哺微軟的技術產品更新,進一步提高微軟云的市場競爭力。微軟加速器·北京在啟動之初,就以構建微軟云生態為目標,搭建云生態系統。
可以看到,無論是國際上的AWS、Azure、Googlecloud,還是國內市場上的阿里云、騰訊云等,都在施展渾身解數吸引更多的開發者和合作伙伴,構建圍繞自身的云生態體系,這是IaaS廠商未來能否走得更遠的關鍵,因為只有具備強大的線下能力,才能順利、高效地幫助傳統企業搬到云上來并進行后期的維護工作。國內分析機構易觀在相關研究報告中指出,云生態的競爭是未來云服務商的必然發展趨勢。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