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生物基產業亟需進行轉型升級,更高性能、精細化及多元化方向進行拓展
工業生物技術是利用微生物、植物和動物細胞或酶的生物催化功能,進行大規模的物質加工與轉化的先進制造技術,主要包含包括生物基化學品、生物基材料、生物燃料、生物環保等,涉及食品、能源等許多重要的工業領域。近年來,全球的生物技術發展速度迅猛,早已成為高科技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之一,越來越多地應用于基礎化學品及其聚合物,乃至特殊化學品的生產。
我國生物發酵行業的產量已經占據了國際領先地位,但與同行相比,面臨諸多挑戰,具體對比如下。不過前景廣闊,隨著生物催化與生物煉制技術的不斷完善,綠色生物工藝新技術、新方法、新工具的不斷出現,中國將建立一個基于碳循環利用的綠色經濟模式。
發展前景分析
我國目前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到2020年要實現“單位GDP 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標,面臨著巨大壓力,極具挑戰性。我國具有發展工業生物技術的迫切需求與良好的工業基礎。
2015年5月,《中國制造2025》中明確指出“全面推行綠色制造,將新材料、生物醫藥等列為重點領域突破發展;要求努力構建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制造體系,大力促進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生物產業綠色低碳發展”。
2016年12月,《“十三五”生物產業發展規劃》提出“推動生物制造規模化應用,創新生物能源發展模式,促進生物環保技術應用取得突破”。
2017年5月,《“十三五”生物技術創新專項規劃》在堅持創新發展、著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層面,提出拓展產業發展空間、支持生物技術新興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的要求。在其支持的7個支撐重點領域中,生物化工、生物能源、生物環保3個領域與工業生物技術密切相關。
盡管前景樂觀,但我國的生物基產業亟需進行轉型升級,應向更高性能、精細化及多元化的下游衍生品進行拓展。縱觀美國、歐洲和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其精細化學品產業化進程順利,商業模式成熟,主要以市場為主導,由研發實力強大的精細化工及農糧生化企業為主要推動力。而我國主要停留在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的大宗發酵產品。目前這些行業均面臨一定程度的產能過剩,產品在品類的中低端市場展開同質化競爭,導致行業利潤快速下滑。
工業生物技術產品比傳統石化產品平均節能30%~50%,減少環境影響20%~60%,微生物及其組成成分正在越來越多地被用于清除工業廢物、修復生態系統,生物質能正在成為推動能源生產消費革命的重要力量,一個基于碳循環利用的綠色經濟模式正在建立。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