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條例》將正式實施,建立完善醫療風險分擔機制
10月1日,《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條例》將正式實施,這是關于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的專門條例,將為解決醫療糾紛世界性難題提供新思路。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條例》提出,國家建立完善醫療風險分擔機制,發揮保險機制在醫療糾紛處理中的第三方賠付和醫療風險社會化分擔的作用,鼓勵醫療機構參加醫療責任保險,鼓勵患者參加醫療意外保險。
在采訪中了解到,盡管目前我國的三級和二級公立醫院的醫責險投保率較高,但從整體上看,全國所有醫療機構的投保率僅11%左右,市場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超11萬家醫療機構參加
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近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醫政醫管局副局長郭燕紅表示,全國有11萬余家醫療機構參加了醫療責任保險,北京、江蘇等20余個省份建立調保銜接工作模式,為處理醫療糾紛提供了有力保障。
2006年,我國保險業啟動了醫療責任保險的試點工作,此后,醫療責任保險的覆蓋面不斷提高,2015年醫療責任保險保費收入為23.64億元,為各級醫療機構提供風險保障506.1億元。在醫責險市場不斷成熟,以及醫療風險分擔機制不斷完善等因素影響下,部分地區的醫療糾紛明顯下降。
以江西省為例,據江西省衛生計生委醫政醫管處處長羅禮生介紹,2017年與2013年相比,該省醫療糾紛總量下降了44.2%、擾亂醫療秩序事件下降了95.3%、信訪總量下降了87%。在其建立的五大長效機制中,就有風險共擔機制。
他表示,該省將醫責險為法定要求,并納入平安醫院考核內容,全省各地以設區市為單位全面落實了醫責險統保工作,建立健全了調保結合風險共擔機制。截至目前,全省100%的二級以上公立醫院、一半以上基層醫院均參加了醫療責任保險,醫保賠付結案率達95%以上。
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申衛星表示,醫療責任保險是轉移風險的國際通行做法,如美國、日本便是主要通過行業協會與保險公司來解決醫療糾紛。我國《侵權責任法》規定承擔醫療損害責任及賠償的主體是醫療機構,因此,醫療責任保險投保的主體也應當是醫療機構。醫療意外保險保障的則是患者本人,是患者自愿購買的一款保險,若在診療活動中發生保險范圍的醫療意外情況,保險公司就按照相關條款向患者給付保險金。構建完整的風險分擔機制,有助于醫患糾紛的解決。
郭燕紅表示,今后還將繼續完善醫療風險分擔機制,積極探索建立涵蓋醫療責任、醫療意外以及無過錯補償等風險分擔和全覆蓋機制,發揮保險機制在醫療糾紛處理中的第三方賠付和醫療風險社會化分擔的作用。
外資看好民營醫責險市場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數據,到2017年年底,我國共有醫療衛生機構99.5萬個,其中醫院3萬個,在醫院中有公立醫院1.2萬個,民營醫院1.8萬個。目前,我國共有11萬余家醫療機構參加了醫療責任保險,因此,從投保比例上看,醫責險僅覆蓋了約11%,市場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安達保險亞太區醫療責任保險負責人韓澤寬表示,當前,醫療行業正處在十字路口,新療法不斷完善,監管環境也在不斷演變。同時,隨著人們的生活日益富裕且對高質量醫療服務需求不斷提升,醫學專業人士和機構面臨的醫療事故索賠風險日益增大,這也必將推動醫責險的進一步發展。
據介紹,安達保險在2016年開始涉足中國醫責險市場,經過兩年的發展已經初具市場規模。《證券日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公立醫院投保醫責險大多是參加統保項目,在中資險企組成的共保體投保醫責險,目前外資保險公司很難涉足這一市場。但與一般的公立醫院不同,不少私立醫院愿意單獨在保險公司投保醫責險,這也是安達保險重點發展私立醫院醫責險市場的重要原因。據了解,目前涉足醫責險市場的外資險企數量極少。
據安達保險中國金融責任險總監周一芳介紹,與主要針對公立醫院的統保項目相比,針對私立醫院的醫責險保額可以更高、靈活性更大,可以針對不同類型的醫院、不同的科室設計個性化的方案;從費率來看,整體而言,整形醫院和婦產醫院的費率相對較高,而牙科醫院的費率較低,這與其歷史賠付數據和風險高低有密切關系。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