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財政部等關于發展數字經濟穩定并擴大就業的指導意見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興起,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日新月異,以數據資源為重要生產要素、以全要素數字化轉型為重要推動力的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數字經濟領域就業加速增長,新就業形態不斷涌現。但同時,數字人才供給缺口大、適應勞動者流動性和就業方式多樣化的就業服務及用工管理制度有待完善等問題仍較突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要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搶抓發展機遇,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穩定并擴大就業,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和就業提質擴面互促共進。
主要目標
到2025年,伴隨數字經濟不斷壯大,國民數字素養達到發達國家平均水平,數字人才規模穩步擴大,數字經濟領域成為吸納就業的重要渠道。適應數字經濟領域就業要求的法律制度框架基本完善,數字化公共就業創業服務能力大幅提升,人力資源市場配置效率明顯提高,就業規模不斷擴大,就業質量持續改善。
加快培育數字經濟新興就業機會
(一)推動數字產業發展壯大,拓展就業新空間。
(二)促進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帶動更多勞動者轉崗提質就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
(三)激發數字經濟創新創業活力,厚植就業增長沃土。加大融資政策支持力度,切實落實支持新產業新業態發展、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用地意見,支持互聯網龍頭企業、各類開發區建設開放平臺,建設一批數字產業承接能力強的返鄉創業示范基地,營造富有活力的數字經濟創新創業環境。
持續提升勞動者數字技能
(一)強化數字人才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建立健全高等院校、中等職業學校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加快推進面向數字經濟的新工科建設,積極發展數字領域新興專業,促進計算機科學、數據分析與其他專業學科間的交叉融合,擴大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人才培養規模。
(二)加強數字技能培訓。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創新培訓方式,探索職業培訓包模式。實施國家職業資格目錄,做好有關人才資格認證工作。面向新成長勞動力、失業人員等群體,加大大數據分析、軟件編程、工業軟件、數據安全等數字技能培訓規模。
(三)建設終身學習數字化平臺體系。大力發展覆蓋職業生涯全過程的數字化終身教育,開發一批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平臺,推動教育培訓機構和部分企業共建在線模塊化網絡課程,強化課程認證,方便勞動者隨時隨地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
(四)創新人才培養培訓方式。加強教育與培訓信息化基礎設施和數字教育資源建設,提升教育、培訓機構網絡運行能力,促進教育、培訓數據資源共享。
(五)吸引社會力量參與數字人才培養培訓。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校企聯合培養新模式,推進普通本科高校、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與科研機構、行業企業協同育人,及時將數字領域先進成果和實用技術轉化為教學內容。
大力推進就業創業服務數字化轉型
(一)加快推動公共就業創業服務數字化轉型。深入實施“互聯網+”公共就業創業服務,加強全國公共就業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強化移動端應用,打造集政策解讀、業務辦理咨詢于一體的智能服務體系,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提升精準服務能力,提供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
(二)鼓勵發展數字化人力資源市場服務機構。持續推進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放寬市場準入條件,大力發展“互聯網+”人力資源服務業和基于數字技術的人力資源服務新機構、新業態,加快線下業務向線上轉移,線上業務向精準匹配、智能服務轉型。
(三)做大做強數字經濟創新創業服務孵化平臺。支持建設一批數字經濟創新創業孵化機構。完善以眾創空間、孵化器為核心,創業企業、科研機構、金融機構、中介服務機構、資本市場和其他創業資源有機結合的創新創業服務網絡。
不斷完善政策法律體系
(一)不斷完善新就業形態勞動用工。按照審慎包容監管、增強勞動力市場靈活性的要求,推動完善勞動法律法規,及時完善新就業形態下的勞動用工政策,切實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
(二)繼續完善適應新就業形態的社會保險參保繳費政策和管理服務機制。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劃,推動將依托互聯網平臺實現靈活就業人員納入社會保障覆蓋范圍。
(三)加快健全激勵機制。支持引導薪酬分配政策向數字技能等高層次人才傾斜,向關鍵崗位急需緊缺人才傾斜,探索實行項目工資、協議工資和年薪制等靈活多樣的薪酬分配方式。
著力健全保障措施
(一)加強示范引領。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積極開展發展數字經濟促進就業改革示范和探索創新,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好經驗好做法。
(二)注重市場驅動。支持市場資源設立發展數字經濟促進就業產業基金,著力培育數字經濟市場主體,建立健全數字經濟企業融資信息平臺,完善融資風險分擔機制,在依法合規基礎上,開發更多適合數字經濟企業的融資工具,更好地滿足數字經濟企業投融資需求。
(三)優化發展環境。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及時優化完善數字經濟管理事項,形成公平透明穩定可預期的制度安排,激發發展數字經濟促進就業市場活力。
(四)強化風險應對。統籌發展和安全,提高就業形勢感知、科學決策和風險預警能力,穩妥做好風險防控應對。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